党史党建

THIS NAME

党史党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重温“甲申对”——慎终如始常思危

发布日期:2023-11-27    作者:光新伟     来源:beat365 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历史瞬间

1944年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凡树有根,必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山水名城重庆,嘉陵江与长江在这里并流,浪涛激荡,逶迤远去;高原明珠延安,南川河与延河在这里会通,晴波辉映,遥接星汉。

毛泽东与郭沫若亲切交谈

岁月不居,记忆有痕。光影在川流不息中定格,进入镜头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文人郭沫若。1944年早春,一部史学名篇《甲申三百年祭》犹如一道闪电,横空出世,举国震动。由此,毛泽东、郭沫若一北一南,书信往来,相互呼应,引发共鸣。这场驰誉党史的著名对谈,堪称“醒世恒言”,仿佛一记警钟,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甲申三百年祭》书影

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耀眼的节点,标注着历史的年轮。1944年,按照我国农历纪年算是甲申年。是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东方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日趋明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重庆的郭沫若应中共中央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之约,撰写了纪念大明王朝和大顺王朝灭亡300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并于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在《新华日报》连载发表。《甲申三百年祭》首先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末政治腐败,明室专制,加之灾荒严重,造成官逼民反,外族乘虚而入,招致亡国之祸。接着以主要篇幅论述了李自成农民军怎样历经18年艰辛奋战,由小到大,最终只三天便攻陷北京城,推翻明朝统治的过程。郭沫若在文中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麻痹轻敌,李自成及其主要将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终从胜利走向失败的惨痛教训。

甲申三百年所祭的不是明王朝,而是“规模宏大而历经长久的农民革命”。郭沫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专制腐败的明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浓墨歌颂了被传统史学视为“流寇”的明末农民起义英雄李自成,同时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长篇史论思想深邃、文风犀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激起各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3月24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抨击《新华日报》,污称郭文是影射史学,散播失败主义,攻击政府当局。此后,《商务日报》《政治月刊》等一些报刊亦步亦趋,异口同声地发文攻击。

共产党人则视郭文为瑰宝。在延安的毛泽东从中读出了警示深意,将其作为全党干部学习的整风文献。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运动总结的《学习和时局》报告时,历数了党的历史上因为骄傲而吃了四次大亏的教训,强调“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一周后,《解放日报》全文转载《甲申三百年祭》,并在编者按中赞扬道:“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反驳了围攻《甲申》的观点。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随后,各解放区陆续印发了单行本。

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毛泽东对学者的谦恭态度,对历史教训的敬畏精神跃然纸上。这一对谈被后人称作“甲申对”。

毛泽东历来重视以史为鉴,而《甲申三百年祭》恰好是一面与中国革命现实相契合的明镜,引发了毛泽东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深思。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同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共产党人必须吸取李自成的历史教训,避免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甲申对”后,《甲申三百年祭》一直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作戒骄反腐的重要学习材料。这对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提升党性修养,避免历史错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我们党许多干部战士均是农民出身,与李自成农民军有许多相似之处。李自成农民军犯过的错误,我们党许多干部战士也可能犯。通过对《甲申三百年祭》的深入学习和警示教育,无疑让我们党从历史的明镜中汲取到极其有益的智慧,从而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腐败导致灭亡”“骄傲导致失败”的历史规律已深深镌刻在我们党的记忆中,每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党的领导人就把李自成的教训提出来。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中共中央要离开河北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作出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的决定,打响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反对贪污腐败的初战。“不当李自成”,或者说不学李自成,应当是《甲申三百年祭》史鉴主旨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党主动将其融入自己的主张中,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上,正是由于深入反思了历史,我们党才能正确面对成绩,直面问题,从而交出一份份满意的历史答卷。

“甲申对”已过去78年,其传递的三层警示深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一是如何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二是如何处理腐败与权力伴生的问题;三是如何对待老百姓。这些问题,任何时期的执政者都不容回避,必须面对。

必须时刻警惕骄傲自满,增强忧患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因此,我们丝毫不能滋长骄傲情绪,决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安于现状甚至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党员干部必须勇挑时代重担,在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在风险挑战面前不屈服不退缩,敢于直面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必须预防并遏制腐败,防止权力滥用。腐败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我们党对反腐防腐一直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对腐败的顽固性和危害性绝不能低估,必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的笼子管住权力,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如何对待老百姓及民心向背问题,从根本上事关政权的根本。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只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一定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放眼巴山渝水,一处红色地标见证了一张党报散发出的“新华之光”。行走重庆主城,俯瞰虎头岩下,一群青瓦灰墙、黑白相间的古建依山而立,这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当年《甲申三百年祭》首见《新华日报》,饱蘸油墨芳香,一时风行天下。回望历史源头,站立时代潮头,重温“甲申对”,我们必须牢记“决不当李自成”的告诫,警惕骄傲自满,坚决肃贪反腐,做到敬始慎终!

上一条:重温“窑洞对”——打铁必须自身硬 下一条:重温“枣园对”——实事求是铸党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