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

THIS NAME

党史党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探索

发布日期:2024-01-15    作者:     来源:beat365 学习时报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个伟大理论创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两个结合”思想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追根溯源来看,应当说,它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的基础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毛泽东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既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党内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倾向时,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已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雏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批判过去中央领导的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的危害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随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这些论述进一步明确我们党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但是,这时有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没有解决,即领导中国革命,究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从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出发?遵义会议后,经过红军长征的胜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独立地按照中国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政治战略。但在组织关系上还要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左”倾右倾错误,将全党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路线上来,夺取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党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这就是当年进行整风的初心和根本出发点。经过4年整风运动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整风运动理论结晶的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使党在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达到了今天这样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形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的重心”。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泽东在延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曾感叹:“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于是,他深入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写出《实践论》《矛盾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中国化水平大大提升。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简单明了之语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普及到老百姓的脑海里。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他通过驳斥美国白皮书,叙述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不断斗争直至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总结出两条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定律。一是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即“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另一条是人民的逻辑,即“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他作出结论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这篇文章通过概述中国近代史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将高深理论化成通俗白话,是“第一个结合”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毛泽东所说的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不仅包括中国的革命环境、现实环境,也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从小就博览群书,酷爱古籍,但不拘泥古籍;既要求学习历史遗产,又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以批判总结。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共产国际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便于各国共产党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于1943年6月宣布解散。在《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服务于我民族的抗战建国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革命事业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实事求是、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鲜明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把马克思主义表述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同中国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融为一体。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将“实事求是”新解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通俗表达,也是化古为今之妙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倡导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缔造者。他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对中国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大力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在1940年初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为缔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章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出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我们民族特性的、革命的民族文化。所谓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文化。所谓大众的,是民主的,为广大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为我们党创立了新文化理论,而且还提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但这些文化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然而我们中国有些人却崇拜旧的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清理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二是批判改造,推陈出新。毛泽东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也就是他讲的“推陈出新”。三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毛泽东认为,尊重历史“不是颂古非今”,“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使之“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并提出了“古为今用”。四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旨在提倡艺术上应有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出“百家争鸣”,也是用以主张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应当自由争论。他强调:“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毛泽东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独特创造。在全民族抗战初期,他就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新思想,一定要通过民族形式来表现。这个民族形式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致力于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文风。他的文章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文野相济,雅俗汇融;叙议画龙,用典点睛;既能纵横捭阖、辨析剥离,又能汪洋恣肆、磅礴“收官”;既能将深奥的学理化成妇孺易懂的大白话,又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没有人去理睬司徒雷登美国大使老爷,“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毛泽东这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气息,妙笔生花,达到出神入化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锻造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缔造了战无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途上,我们要把毛泽东同志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者:石仲泉,系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条:破解“大的难处”成就“大的样子”——深刻理解“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下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