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人民的支持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优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必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夯实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党赢得历史主动的最大底气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但都没有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济世良方,历史的重担落到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创立伊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贯穿于自己的全部奋斗之中。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的各个不同时期,我们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接续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致力于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奋斗,实质是为民族求独立、人民得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在改天换地的社会大变革中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指出,虽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但是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革命首创精神,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顺利地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人民至上、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正是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规律,我们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计于民,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在改革之初就把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因此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拥护。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的红手印,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地生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既是农村深化改革的历史产物,也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是顽强拼搏出来的,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今天,我们站在新的重要历史节点,要勇于接过历史接力棒,续写新时代的荣光,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发扬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面临各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原则,大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部百余年来的党史,就是党带领人民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群众基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大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既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人民综合素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全体人民的现代化。14亿多超大体量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站稳人民立场、集中人民智慧,尽最大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就。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奋斗,需要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汇聚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力弘扬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要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奋进新征程,要坚持党的领导,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时代更大的荣光。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弘扬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独特优势就是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一以贯之于党领导人民的全部奋斗之中,浸润于党的血脉中,镌刻在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成为支撑党不断创造历史奇迹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至上,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经受“四大考验”、抵御“四大风险”的应有之义,是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经验,是确保我们党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最大底气。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是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的不同时期,我们党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伟业的创造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有效夯实创新的制度根基。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聚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伟业,继续做到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相统一,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放手支持人民群众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好、保护好,使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弘扬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精神支撑的现代化,在文化形态上表现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且还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发挥领航作用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复兴之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也必将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要坚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切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不懈地推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持之以恒地推进创作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新文化,慎终如始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传承历史厚重底蕴、兼具天下情怀、促进世界文明更好交流互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贾钢涛为北京化工大学beat365教授,时若水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研究”(23AKS003)支持。]
上一条:以健全责任体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下一条:以精准规范执纪推动干部更好干事创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