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声巨响令国人震撼,世界瞩目!它撕裂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核阴云”,有力打破了当时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时间回到1964年10月14日,距离已经拟定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时间还有不足两天。当天夜里,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收到了一份来自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紧急电报。电文中表达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过早点火”的情况。
对于新中国来说,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成功试爆关系重大,不容出现任何差错。周恩来赶紧联系了当时负责首颗原子弹研制日常工作的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周恩来询问刘杰,发生“过早点火”的概率到底会有多少?
时间紧迫,刘杰需要尽快给周恩来总理一个准确的答复。刘杰想到了当时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周光召。
面对这次任务,周光召感到格外紧张。因为他知道,计算的结论将会影响到高层的最后决策,他的结论必须正确、可靠。周光召请物理学家黄祖洽和数学家秦元勋共同完成。很快,三位科学家会聚在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办公室,开始了计算。
10月15日,三人终于算完了最后一组数据。
周光召
原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理论部
第一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想不成功的几率,大概小于千分之一。当时我是这么跟他们说的。
刘杰赶快将计算出的最终结果汇报给了周恩来。随后,中央批准将原子弹爆炸的时间,确定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
10月16日清晨,罗布泊地区核试验基地笼罩在一片紧张、肃穆的氛围中。由8467个构件组成、重70吨、高102米的铁塔傲然挺立,在它顶端的爆室里安放着几十万人心血凝聚而成的第一颗原子弹。
14点59分40秒,K2指令按钮被按下,倒计时进入自动化程序,操作员随着控制仪自动显示的倒计时报数。在起爆命令发出的一瞬间,只见罗布泊戈壁大漠深处出现一道强烈的闪光。
紧接着,巨大的火球转为蘑菇状烟云冲天而起,巨大的爆炸声随着大地的震颤接踵而来。爆炸后,试验现场欢声雷动,大家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爆炸后第一时间,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专家根据闪光、火球和蘑菇云初步判断发生的是核爆炸。
15点04分,张爱萍望着远处的蘑菇云,拨通电话,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根据爆炸景象判断是核爆炸,试验成功了。”
周恩来听到这一喜讯后,马上报告毛泽东主席。
几分钟后,周恩来把电话打过来,转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一定要搞清楚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要想确认发生的是核爆炸,而不是化学爆炸,除了根据景象外,还需要通过具体的爆炸数据来分析、确认。
作为核爆炸冲击波数据测量的负责人,林俊德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冒着核辐射的风险,冲向爆炸核心地带,迅速取出提前埋设在地下的压力自动记录仪,穿越核爆沾染区,以最快速度把记录仪送到指挥部。
除了路面的取样以外,空中取样也是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核爆炸发生30分钟后,是蘑菇云形成最好的时机。新中国女飞行员张连芳和战友们驾驶着改装后的飞机,尽可能地贴近蘑菇云进行取样。
最终根据现场测试结果,确认这是一次相当于两万吨级TNT当量的成功核爆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一喜讯要怎么公布?什么时候公布?毛泽东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深知这次核爆炸将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乃至改变整个国际格局,他想先看看外国的反应再公布。
不出所料,国际上很快有了反应。几个小时后,日本媒体首先报道了中国进行首次核试验的消息。随后,美国媒体、瑞典媒体、英国媒体、法国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消息。
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正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和演出的全体人员,并向大家宣布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午夜时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关于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的《新闻公报》。《人民日报》为这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印发了套红大字的“号外”,北京街头的人们纷纷抢阅。
《新闻公报》播发的同时,新华社还发表了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原因以及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一贯立场。
原子弹的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力打破了当时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这一声来自罗布泊的巨响,汇聚着几十万中华好儿女的坚守和奉献。他们隐姓埋名,严守机密,用今世的芳华、青春的誓言,托起耀眼的蘑菇云。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原子,汇聚在了一起,爆发出了比核弹更炽热的能量。这能量擎天撼地,也让新中国以更自信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上一条:“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下一条: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