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大政之余,而是大政之始。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言不烦、体大思深,有着宏大的文明史观、深远的历史意识。我谨从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角度谈一下学习体会。
这些年,全国文艺界创作出了一大批体现新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往往感受到三种眼光的凝视:首先是历史的眼光,要求作品的艺术品质在100年后依然立得住,同时其造型和手法要充分体现新时代的风格,这需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其次是世界的眼光,要求作品具有中国艺术的特质,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同时还要能够感通世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这需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眼光,作品要让大众喜闻乐见,同时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这需要人民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人民的眼光,每一种眼光背后都包含着一对辩证统一的要求,这正可以代表新时代文艺的价值尺度。
文艺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而且是历史的动力。新时代文艺坚持一种积极能动的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者,我们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现实,而是要参与正在生发中的历史、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发掘出新时代中国人内在的品格、价值与精神动力,谱写中华民族的崭新史诗。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新时代文艺秉承继往开来的自新之道。中国历史上,伟大艺术家的创作始终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大传统绵延一体。新时代的艺术家不但要“与古为徒”,更要“与古为新”——这正是中华文化从历史中演化创造、于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创新之道。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2006年2月,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明确提出中国美院要“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17年来,我们牢记嘱托,积极探索,开拓出一条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精神的艺术教育之路,努力将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扎根中国大地、助力社会创新的“有为之学”。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但要固本培元,接续先贤道统,活化历史文脉,重建“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艺术传统;更要守正创新,将古今概览之眼界、现实生活之体认,转化为艺术创作之资粮,创造出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清刚正大、高风峻骨。
身处新时代,我们只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海纳寰宇古今,把握时代脉搏,感通人民之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不让古人、无愧时代的文化成就,孕育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璀璨花朵。
上一条:“在历史关头,我们共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习近平主席出席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纪实 下一条:前沿访谈 | 坚守“魂脉”和“根脉”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beat365教授郝立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