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然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从现代化的发展历史看,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同步,我们用7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然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为此,要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求我们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和基础,具有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大、生产规模庞大的巨大优势,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也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着力解决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难以为继,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发展的重心从主要依靠国际大循环转向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任务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切实提升中国制造业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外部严峻挑战的需要。自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以来,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整体进入“去工业化”轨道,制造业迅速衰落,到2008年,西方多数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降到10%左右,而以金融、保险、旅游、咨询、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则占到80%以上。“去工业化”导致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迅速下滑且复苏乏力,投资严重不足,收入增长停滞,政府债台高筑,商品出口萎缩,经济停滞常态化。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西方国家祭起“再工业化”大旗,一方面将“再工业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惜重金支持和发展新型制造业,另一方面将“去工业化”的责任“甩锅”给中国,大肆推动经济“脱钩断链”,竭力构筑科技“小院高墙”,极力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企图遏制和迟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西方国家的遏制和打压,一方面要进行有力反制,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优势,不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和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大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为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随着第四次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步伐加快,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快速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凸显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鲜明时代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劳动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增加。新质生产力以要素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为特征,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为质的提升,经济发展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创新起主导作用。系统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确保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短板,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运行。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可见,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所揭示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条件,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机统一、协同发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其创新和应用能直接推动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海量的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丰富“原料”,并驱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与新型劳动对象“三位一体”,优化组合,形成新质态的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既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也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优势、提供强大动力。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制造业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部署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人类正在进入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阶段,与前三次科技和产业变革相比,第四次科技和产业变革最鲜明的特点是创新速度快、颠覆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以创新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更新换代,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创新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些人认为传统制造业已经过时了,应该完全放弃,这是非常短视且错误的认识。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智能、数字、绿色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具有先导性和支柱性,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型产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应在保持领先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优。要着力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制造业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能。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产业基础能力的体现,它们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互为支撑,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发挥作用。为此,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在夯实产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不断增强产业链配套水平,努力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控制力,切实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系统规划,强调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必须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为使基础设施更好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基础设施的系统完备性,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上一条: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下一条:大道至简:中国式现代化与实事求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