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动态

THIS NAME

理论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守正创新的品格

发布日期:2024-12-31    作者:齐卫平       来源:beat365 天津日报     点击: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品格和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气象”。奋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实践,必须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地发展。

一 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守正的两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首先要对守什么之正保持清醒和坚定。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的诠释,用以提醒统治者养性修德,防止国家治理走偏入邪。从这个寓意加以引申,“守正”就是坚持真理,在实践探索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这个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历史发展中很多事情的变化超乎前人的想象,但是,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共产党人揭示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要守的最根本之“正”。

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的方兴未艾,到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的蓬勃生机,事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不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衰竭,而且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守好马克思主义之正,是共产党屹立不倒的根本保证。行不正者道必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把“正”丢掉了,走的路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留下改旗易帜的沉痛教训值得中国共产党引以为戒。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守正之本,而且也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守正之基。中华民族具有守正的文化基因,孕育出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这句话道明了恪守正道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对坚持真理、恪守正道的崇高追求,为我国一脉相承的“守正”文化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坚持守正是其中的密钥之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贡献,是在历来强调守马克思主义之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守正的范围。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层面认识守正,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认知,“两个结合”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二 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创新的两个逻辑

党的奋斗历史表明,无论是进行理论创新还是领导文化建设,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方法,才可以防止走歪道和邪路。同时,也只有坚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防止被历史前进的潮流淘汰。

社会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党领导文化建设不断形成新的使命担当。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的发展呈现始终在场和不断出场的演进规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两个鲜明逻辑。

第一个逻辑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创新型政党为建设目标,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革命导师的教导,但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有丰富的论述,很多思想非常精辟。他指出:“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观,引领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第二个逻辑是推动中华文明在更新中实现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创造于古代社会,但作为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则不受历史的局限。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化内含的重要元素塑造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特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项“两创”任务集中体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创新要求,为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南、确立了行动纲领。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党领导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以守正为前提。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正统”意识强调守规矩的道理,但讲究“正统”不是要求“刻板”,思想僵化不是守正之义。推进创新与坚持守正并不矛盾,把守正与创新相隔离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中国具体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三 坚持把“魂脉”和“根脉”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两脉相统一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遵循原则,也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魂者为器物之统摄,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本质规定。“魂脉”是思想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着命脉的意义。中国成语中的“丢魂丧胆”“失魂落魄”都突出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实践中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坚守这个魂脉,就是要求不能丢掉“老祖宗”。毛泽东、邓小平都提出过“老祖宗不能丢”,但又要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认“老祖宗”,就要在继承中坚持,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中赋予“老祖宗”以新的生命力。

根者为事物之本源,是党引领文化发展的血脉延续。“根脉”是思想文化的根本和源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有着血脉的意义。中国成语中的“根深蒂固”“根壮叶茂”都表示根的基础性。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立足中华大地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必须赓续历史文脉,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发思古之情,而是要向文化传统汲取现实奋斗的能量。

“魂”与“根”不能分开,魂没有了根就不能附体,根没有了魂就会枯烂。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坚守好“魂脉”和“根脉”的关系揭示守正创新,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相统一,是为了以守正为基础实现创新发展。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中,必须以坚持守正推进创新,以坚持创新践行守正,从而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新局面。

四 坚持守正创新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

坚持守正创新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在推进文化发展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把握好这个思想方法,有助于在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实践中不断开辟文化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守正创新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两个结合”作为根本要求,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

坚持守正创新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懈努力奋斗。在党和人民各种自信和自觉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觉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发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有助于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创举,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坚持守正创新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以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创新实践中迈出强劲步伐。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文化建设的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凸显文化建设对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的重大意义。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必将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beat365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条:完整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几个问题 下一条: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理论贡献

关闭